在中国女排洛杉矶奥运周期的阵容调整中,接应位置终于迎来令人振奋的新希望。继 U17 世锦赛 MVP 杨舒茗崭露头角后,另一位 06 年出生的全能型接应范伯宁强势崛起,其技术全面性与比赛阅读能力丝毫不输前者,极有可能成为主教练赵勇重点栽培的 “龚翔宇接班人”。这一消息与杨舒茗的持续进步、赵勇大胆启用新人的策略共同构成中国女排的 “三喜临门”,为接应位置的人才断层问题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。
作为江苏女排重点培养的新星,身高 1 米 92 的范伯宁自国青队时期便展现出惊人的可塑性。她不仅能在接应位置承担强攻重任,还具备出色的一传能力,这一特点在当今国际排坛尤为珍贵。在 2024 年 U20 女排亚锦赛决赛中,范伯宁面对日本队狂砍 18 分,关键时刻的后攻突破和一传稳定性成为球队夺冠的关键。她的扣球手法细腻,擅长通过线路变化避开对手拦网,与杨舒茗的暴力扣杀形成鲜明对比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范伯宁在 2024-25 赛季排超 B 级联赛中以局均 4.97 分的效率位列得分榜前十,甚至超过同期龚翔宇的进攻表现,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其在成年队比赛中的适应能力。
与杨舒茗相比,范伯宁的优势在于技术均衡性。尽管杨舒茗的扣球力量和身高(1 米 93)更具威慑力,但范伯宁的移动速度和一传到位率更胜一筹。这种差异恰好满足了中国女排在不同战术体系下的需求 —— 杨舒茗可作为冲击型奇兵,而范伯宁则能承担更多攻防转换的核心任务。正如排球评论员所言:“范伯宁的全面性让她更接近龚翔宇的模板,她的存在能让中国女排的战术选择更加灵活。”
二、赵勇的 “双保险” 策略:新生代接应的竞争与互补
赵勇上任后,将培养年轻接应作为重建核心,范伯宁与杨舒茗的竞争关系正是其 “双保险” 策略的体现。在 2025 年国家队集训名单中,两人均被招入,与老将龚翔宇形成 “老中青” 三代同堂的局面。这种安排既避免了过度依赖单一球员的风险,又通过良性竞争加速kaiyun中国官方认证新人成长。
从战术适配性来看,范伯宁的全面性更符合赵勇对现代接应的定位。赵勇在执教国青队时便强调 “接应需兼顾攻防转换”,而范伯宁在国青队期间多次承担一传任务,其接发球到位率高达 62%,远超同年龄段球员。这种能力在成年队尤为重要 —— 当前中国女排主攻线以吴梦洁、庄宇珊为主,两人的一传压力较大,范伯宁的加入可有效分担这一负担,形成更稳固的后排保障体系。
此外,赵勇在训练中特别注重接应的战术多样性。他要求范伯宁在进攻端增加快球和交叉跑动的比例,这种 “低快结合” 的打法与杨舒茗的高举高打形成互补。在 2025 年世界女排联赛北京站对阵法国队的比赛中,范伯宁替补登场后通过 3 次快攻和 2 次后排进攻斩获 7 分,其战术执行力获得教练组高度认可。
三、接应位置的历史性突破:从 “无人可用” 到 “双星闪耀”
长期以来,中国女排接应位置一直面临 “龚翔宇依赖症”。自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以来,龚翔宇几乎全勤出战,缺乏合格替补的问题始终困扰球队。赵勇上任后,通过大胆启用新人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。目前,范伯宁与杨舒茗的竞争已形成良性循环:杨舒茗在 2025 年热身赛中以 50% 的进攻成功率震惊国际排坛,而范伯宁则在联赛中持续刷新年轻球员得分纪录。两人的共同进步让中国女排在接应位置首次拥有 “双保险”。
这种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,更体现在球队的战术革新上。赵勇将范伯宁与杨舒茗的特点融入战术体系,打造出 “冲击型 + 保障型” 的组合。例如在对阵欧洲强队时,可先派杨舒茗利用身高优势强攻,再换上范伯宁稳定一传并组织战术球,这种灵活切换让对手难以捉摸。这种战术多样性在 2025 年世联赛香港站对阵意大利队时初见成效 —— 范伯宁在第三局登场后通过 3 次二次球得分扭转局势,帮助球队实现逆转。
对于中国女排而言,范伯宁与杨舒茗的成长将直接影响洛杉矶奥运会的成绩。两人目前均未满 20 岁,正处于技术定型的黄金期。赵勇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:“我们会给年轻球员足够的比赛机会,让她们在国际大赛中积累经验。” 这种 “以赛代练” 的策略在 2025 年已初见成效 —— 范伯宁在世界联赛中出场时间占比达到 35%,其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显著提升。
值得关注的是,范伯宁与杨舒茗的竞争还将带动国内接应位置的整体发展。随着两人在国家队的曝光度增加,更多年轻球员开始注重技术全面性。例如深圳女排的李响、山东女排的张靖惠茹等新星,均以 “能攻善守” 为目标进行针对性训练。这种良性竞争将彻底改变过去 “重攻轻守” 的青训模式,为中国女排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。
范伯宁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女排接应位置正式进入 “双星时代”。她与杨舒茗的技术互补、赵勇的大胆启用新人策略,共同构成了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奥运周期的核心竞争力。正如排球名宿冯坤所言:“范伯宁的全面性和杨舒茗的冲击力,让我们看到了接应位置的无限可能。这对组合有望成为中国女排下一个黄金十年的基石。” 随着两人在国际赛场的持续历练,中国女排的接应线或将成为对手最忌惮的 “胜负手”。